来源:钜石观点
财新的一篇报道,撕开了中国顶级量化私募与头部券商之间,那层由代码、模型和精英光环织就的华丽外衣。
当一个行业的秘密不再是秘密,当潜规则被赤裸裸地摆上台面,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技术的高深莫测,而是人性的原始贪婪。财新8月6日的报道,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中国量化投资圈那个早已溃烂流脓的痈疮。主角,是如雷贯耳的幻方量化和招商证券;剧情,是一场精心策划、长达五年、总额高达1.18亿元的佣金分赃大戏。
这不仅仅是一个“市场总监”和“营业部老总”联手套取佣金的普通腐败案。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面镜子,照见了在所谓“技术驱动”的量化黄金时代里,资本是如何被最原始的手段侵吞,规则是如何被肆无忌惮地践踏,而所谓的行业精英,又是如何在其间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
忘记那些复杂的阿尔法、贝塔策略吧。今天,我们只讲一个关于人、钱和背叛的,简单又丑陋的故事。
第一幕:一场“完美”的内部人犯罪
所有的弥天大罪,最初都源于一个看似天衣无缝的“精巧”设计。这场长达五年的利益输送大戏,其核心架构简单粗暴到令人发指,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最危险的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
精心设计的“佣金收费站”
故事的核心人物,是招商证券深圳某营业部的总经理孟鹏飞。他不是什么金融巨鳄,但他敏锐地嗅到了制度的漏洞,并将其利用到了极致。招商证券为了激励经纪人,设计了一套绩效奖金制度,这本是券商行业的常规操作。但孟鹏飞看到的是,如果能找到一个“现金奶牛”客户,这个制度就能变成他个人的提款机。
这个“现金奶牛”,就是幻方量化——中国量化圈的顶级掠食者,以其巨大的交易量而闻名。高频交易的特性,决定了幻方每年能产生如天文数字般的佣金。谁能拿到幻方的交易席位,谁就等于拥有了一座金矿。
孟鹏飞的操作堪称一绝:他没有亲自上阵,而是安排了一位亲戚,名义上担任幻方的“专属经纪人”。这位亲戚,实际上只是一个傀儡,一个“白手套”。她的唯一任务,就是作为一个资金通道,将幻方产生的巨额佣金,通过券商的绩效奖金制度,“合法”地提取出来。
从2018年到2023年,这个小小的“收费站”累计提取了高达1.18亿元人民币的绩效奖金。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它意味着,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幻方每一次在招商证券的下单、交易、调仓,都在为这个私人金库添砖加瓦。这已经不是利益输送,这是在金融系统的动脉上,接了一根直通个人腰包的吸血管。
分赃不均的贪婪盛宴
1.18亿的赃款,如同一块巨大的蛋糕,被几个核心人物瓜分殆尽。这份分赃账单,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围绕权力与利益构建的罪恶同盟:
孟鹏飞,主谋,自留8000万元。
作为整个计划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他拿走了最大的一块。这笔钱,是他背叛职业操守、践踏公司制度的“奖赏”。
李诚,幻方市场总监,分得2000余万元。
他是这个链条上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幻方决定交易席位的核心人物之一,没有他的“首肯”和“配合”,孟鹏飞的计划就是空中楼阁。这2000万,是孟鹏飞买下他手中权力的价钱,也是他出卖幻方利益的封口费。
刘欢,招商证券总部私人客户部总经理,获“孝敬”1000万元。
他是当初将幻方这块肥肉,划拨给孟鹏飞所在营业部的“贵人”。这1000万,名为“孝敬”,实为赤裸裸的权力寻租和商业贿赂。它揭示了在券商内部,优质客户资源是如何被当作私人财产进行分配和交易的。
更有戏剧性的是,当风声渐紧,孟鹏飞为了自保,曾向其上司、时任招商证券财富管理及机构业务总部机构业务部总经理的高翔,赠送了价值300万元的等价黄金。高翔虽惊觉事态严重并退还了黄金,但最终仍未能幸免于调查。这沉甸甸的黄金,不仅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是这场腐败大戏严重性的最佳注脚。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违规操作,这是一起彻头彻尾的、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式经济犯罪。它涉及券商从营业部到总部的多层级管理人员,以及作为核心客户的量化私募内部人员,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在这个闭环里,公司制度、监管法规、职业道德,统统被抛之脑后,唯一通行的法则,就是赤裸裸的金钱。
第二幕:黄金手铐——为什么偏偏是幻方与招商?
如果说个体的贪婪是这起案件的导火索,那么机构的失控和行业的畸形生态,则是孕育这颗毒瘤的温床。幻方和招商证券,这两家各自领域的巨头,为何会如此深度地捆绑,并最终酿成丑闻?答案,就写在“人情”与“利益”这两个词里。
幻方的“原罪”:失控的“圈子”文化与内控虚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幻方在此案中,绝非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财新报道揭示了一个关键细节:幻方的CEO陆政哲与涉案的市场总监李诚,均有在招商证券体系内任职的经历。这种千丝万缕的“招商系”背景,本应是业务合作的润滑剂,却在此处异化为了滋生腐败的土壤。
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为什么一个市场总监,能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可以左右一家顶级量化私募的交易券商选择?这背后暴露的是幻方在高速扩张中,被严重忽视的内部控制问题。在健康的公司治理结构中,选择哪家券商作为交易席位,应当是一个由投研、风控、运营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有严格标准和流程的集体决策。但在幻方,这个关乎巨大利益的决策权,似乎落入了李诚一人之手。
这种“熟人好办事”的圈子文化,叠加个人权力的无限放大,使得李诚成为了各大券商眼中的“财神爷”。他的个人意志,甚至凌驾于公司利益之上。当孟鹏飞带着那2000万的“诚意”敲门时,李诚几乎没有理由拒绝。因为他出卖的,是公司的利益和投资人的信任;而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个人财富。这笔交易,对他个人而言,堪称“划算”。
可以说,幻方被内部人“捅刀”,是其自身内控虚设、盲目相信“圈子文化”的必然结果。当一家管理着千亿资金的机构,其核心的商业决策链条脆弱到可以被一个总监轻易操控时,出现这样的丑闻,只是时间问题。
券商的“投名状”:一切为了“佣金奶牛”
如果说幻方的内控是“虚设”,那么招商证券的激励制度,则更像是主动递上了一把“凶器”。量化私募,尤其是高频量化,对券商而言意味着什么?它们是行走的印钞机,是名副其实的“佣金奶牛”。
由于量化策略需要频繁地进行买卖操作以捕捉微小的市场价差,其产生的交易佣金远非普通散户或传统机构可比。一个百亿规模的量化私募,一年贡献的佣金可达数亿甚至更高。在券商经纪业务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谁能拉到一家头部量化,谁就等于拿到了未来几年的业绩保证。
为了争夺这些“金主”,券商无所不用其极。其中,为招揽客户的经纪人或团队设置高额的绩效奖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2019年之后,随着量化规模的井喷,这套激励机制的“威力”被指数级放大。孟鹏飞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他知道,只要能把幻方牢牢绑定在自己的营业部,公司的激励制度就会源源不断地为他制造财富。
这种“唯规模论”、“唯佣金论”的考核标准,本身就创造了巨大的道德风险。它鼓励员工不惜一切代价去拉客户,而忽视了合规与风控。当一个制度的设计,只奖励结果(拉来多少交易量),而不问过程(如何拉来的),那么利用制度漏洞进行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就成了必然。孟鹏飞的1.18亿,既是他个人贪婪的产物,也是招商证券这套畸形激励制度结出的恶果。
第三幕:行业的公开秘密:一场心照不宣的“返佣”狂欢
幻方案绝非孤例。它只是冰山一角,掀开了整个量化私募与券商合作生态中,那个早已存在、心照不宣的灰色地带——佣金返还。
“羊毛出在羊身上”,量化私募贡献了巨额佣金,自然也希望券商能以某种形式“回馈”自己。这种“回馈”,在业内被称为“返佣”,其形式五花八门,早已演变成一套复杂的潜规则体系。
“这个行业,不返佣才是不正常的。”一位业内人士曾如此感叹。
返佣的形式,从最初简单粗暴的现金返还(这早已被监管明令禁止),演化出了更多“合规外衣”下的变种:
研究服务:
券商为私募提供所谓的研究报告、专家服务,但其价值往往难以衡量,容易成为利益输送的幌子。
代销支持:
券商承诺帮助私募销售其发行的产品。这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资源互换,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分仓比例”绑定,例如“1:3”,即私募在某券商销售1亿元的产品,就需要承诺在该券商产生3亿元交易额所对应的佣金。这直接将销售与交易深度捆绑。
衍生品费率优惠:
在股指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中,给予私募极低的费率,以此作为佣金的变相返还。
种子基金:
券商用自有资金购买私募的产品,为其提供启动资金,以换取其后续的交易席位。
这套复杂的返佣体系,使得私募与券商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模糊。公账与私账的界限被彻底打乱。今天,你可以用“研究服务费”的名义支付一笔钱;明天,就可以用“绩效奖金”的名义,将公家的钱装入私人的口袋。李诚与孟鹏飞的勾当,正是在这样一片浑浊的水域中,才得以肆意生长。
当整个行业都默认了这种“桌下交易”的存在,当合规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个体的贪婪便再也无法被制度的堤坝所束缚。这才是幻方案件最令人警醒的地方:它所揭示的,是一种系统性的、行业性的沉沦。
终章:清算时刻——野蛮生长的黄昏
没有一个时代会永远野蛮生长。幻方案的爆发,恰逢中国量化行业风声鹤唳的“监管大年”。这绝非巧合,而是一种必然。当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合规建设的速度,当财富的诱惑压倒了对规则的敬畏,监管的铁拳落下,便是唯一的结局。
2024年以来,针对量化交易的监管政策密集出台:限制程序化高频交易、规范融券“T+0”套利、明确异常交易行为……一系列组合拳,宣告了那个可以蒙眼狂奔、肆意套利的“黄金时代”的终结。
市场的“寒冬”也随之而来。过去几年让量化私募赚得盆满钵满的微盘股策略、市场中性策略,在流动性收紧和市场风格切换中逐渐失效。规模缩水、业绩回撤、投资人信任危机,成为了悬在所有量化机构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这样的背景下,幻方案的曝光,无异于向这个本已摇摇欲坠的行业,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它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证明:监管的收紧,是必要的,是及时的,甚至还远远不够。
这起案件的最终处理,将成为行业的风向标。我们需要的,绝不仅仅是惩处几个涉案人员。
对于幻方这样的量化机构:
必须进行一场刮骨疗毒式的内部改革。彻底重塑内控体系,将交易席位选择权从个人手中收归集体,建立透明、可追溯的决策机制。否则,今天倒下了一个李诚,明天还会有无数个“王诚”、“张诚”。
对于招商证券这样的头部券商:
必须废除或彻底改革那些催生腐败的畸形激励制度。对员工的考核,不能只有“佣金”一个维度。对违规行为,必须“零容忍”,而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机构的纵容,本身就是一种犯罪。
对于监管层:
必须用最严厉的处罚,来回应市场对于公平正义的呼唤。不仅要追究个人刑责,更要对失职的机构处以天价罚单,让它们真正为自己的管理失控付出代价。同时,必须尽快厘清券商与私募合作的合规边界,将所有“灰色地带”暴露在阳光之下,让潜规则无处遁形。
1.18亿,这个数字终将成为中国量化史上一个耻辱的印记。它提醒着每一个从业者,在高深的算法和复杂的模型背后,金融的本质,依然是对信任的守护。当信任崩塌,再华丽的科技外衣,也遮不住内里的腐朽与不堪。量化行业的下半场,必须从重建信任与敬畏开始。
本文观点基于公开信息整理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景盛网-景盛网官网-配资网首页-专业的股票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