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世界博览」原创内容
立山黑部阿尔卑斯山脉路线,这条跨越日本中部山区的观光线路实在太不“日本”了:这里没有鳞次栉比的商店,没有水气弥漫的温泉,没有红枫晕染的禅院,也没有骄阳下的碧海蓝天……这里拥有的,是层峦叠嶂的山峰,还有一段被收藏的冬天。
文|Rina Weng
图 |Rina Weng、dreamstime
在海拔977米的美女平,徒步者可以看到树龄为200—300年的原始山毛榉林,还有树龄超过1000年的巨型立山杉树,每棵被选为全国“森林100巨人”的巨树都有自己的昵称。
体验“交通盛宴”
立山黑部阿尔卑斯山脉路线是一条连接富山县立山站与长野县扇沢站的山地观光路线。这条旅游线路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是拥有举世少见的旅行方式——游客需要换乘6种不同的交通方式才能完成这段奇妙的旅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场“交通盛宴”。
从立山站出发,首先搭乘的是登山缆车,随着缆车缓缓上升,脚下的风景逐渐变得开阔,山谷、森林和远处的山峦尽收眼底。缆车只行驶了不到10分钟,就来到了第一个换乘点——美女平。那里郁郁葱葱的立山衫是近几十年为了造林而培育的品种,因为耐雪和耐寒性都很好,所以在阿尔卑斯山1000—2000米的海拔形成了广袤的森林。在雾霭和鸟鸣声中,车站如同一个孤单的哨所,只有一辆巴士等在那里,像是一场冒险的提示。
接下来的巴士之旅是立山黑部的重头戏,50分钟的行程将我们从海拔977米的美女平带向海拔2450米的室堂。巴士行驶在盘山道上,车窗外的风景像加速的四季,刚才还看见落叶松披着春装,几分钟后,山间竟已残雪未融,雄伟的山峰和深邃的峡谷仿佛触手可及。阿尔卑斯山是日本少有的因为地壳变动而非火山活动形成的山脉,在200万年前的一段时间,地壳活动异常活跃,板块的运动将海底沉积多年的岩石和火山灰推出海面,形成了这条山脉。同时,由于板块的碰撞和挤压,山脉内部的岩石也发生了复杂的变质作用,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地质景观。在冰河时期,大量的冰川侵蚀和搬运作用也推波助澜,将此刻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条山脉名字的来历也很有意思,英国工程师威廉·戈兰(William Goland)在日本的勘探过程中发现这里很像欧洲的阿尔卑斯山,1881年,在日本的英国学者张伯伦(Basil Hall Chamberlain)在其编写的《日本手册》中正式将这里称为日本阿尔卑斯山,于是这个名字开始流传开来。不过这里能够世界闻名,还要感谢被称为“日本阿尔卑斯山之父”的英国传教士沃尔特·韦斯顿(Walter Weston),是他将这里介绍到了欧洲。在阿尔卑斯山高地还有一座他的纪念碑,每年还会举办纪念他的“韦斯顿节”。
弥陀原
车行驶途中突然停了下来,司机告诉我们,这里可以看到称名瀑布,这是日本落差最大的瀑布,高达350米。而在它旁边,则是落差将近500米的榛木瀑布,只不过这个瀑布只有在融雪的时候才会出现,所以“痛失”了第一的名号。而现在正是融雪之际,可以看到两条瀑布飞流直下的景观。只不过我们只能远观瀑布,如果要靠近欣赏,需要从立山站乘坐专门的巴士前往。随后,巴士经过了弥陀原,那是一整块近乎平整的高山湿原,夏天会开满各种小野花。经过了天狗平,旅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到来——从这里到室堂站的途中,立山黑部大雪谷在等待着我们。
大雪谷的“雪墙”
6月初,在这片海拔2400多米的高处,依然保持着一片白色的静默。最初路边只是一些轻描淡写的雪痕,随后路边的雪越来越多,直到两道巨大的白色高墙将世界变成一片洁白,唯一不同的,只有脚下的柏油路,以及抬头看到的一线蓝天。这就是立山黑部最著名的“限时景观”——大雪谷(雪の大谷)。
室堂 大雪谷
司机将巴士停在路边,我们下了车,近距离感受这条500多米长的雪之峡谷:它真的很高,足有十三四米,阳光洒在雪墙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让人不禁眯起了眼睛。雪墙下的游客们在这巨大的雪谷中显得微不足道,却又为这壮丽的景色增添了一份生动的气息。行走在雪谷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雪墙带来的压迫感,那是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强大力量,让人敬畏。
高耸的雪墙仿佛将外界的一切喧嚣和纷扰都隔绝了。手指轻触雪墙,冰冷的触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冰雪世界的魅力。雪墙的表面并不光滑,除了人工开凿的痕迹,一道道狂风留下的纹理,也在讲述着一个关于雪的故事:立山一带地处于阿尔卑斯山的迎风坡,冬季,强劲的西北季风从西伯利亚地区呼啸而来,途经日本海时,犹如一个巨大的水汽收集器,将海面上大量的水汽卷入其中。当饱含水汽的气流到达立山的时候被迫抬升。随着高度的上升,气温急剧下降,水汽迅速凝结成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形成了大量的降雪。室堂地区独特的地形,也为降雪堆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里地势较高并且相对平坦,周围群山环绕,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形,使得降雪后的积雪不易被风吹散,能够堆积下来。在山谷和低洼地带,积雪更是层层叠加,越积越厚。
这里的冬季气温较低,积雪融化速度缓慢,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积累,积雪最高可达到20米。每年的11月底,整座山都会被积雪覆盖,成了人类的禁区。到了4月,专用除雪车要在雪原上慢慢“掏”出一条道路,这便是我们如今看到的壮观雪墙。如此厚的积雪,加上高海拔带来的较低气温,让这里的雪直到6月下旬才会完全融化。仿佛是慷慨的大自然使用了魔力一般,将冬天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虽然大多数人来到这里都是为了一睹雪墙的壮观景象,但在短暂的夏秋,这里却也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美丽。到了7月,雪墙逐渐融化消失,小草渐渐露出脑袋,五彩斑斓的野花在山谷中竞相绽放,山间的溪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此时,这里成了徒步爱好者的天堂。秋季,立山黑部大雪谷被染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红叶与周围的绿树、青山相互映衬,整个世界如同油画一般……直到北风袭来,世界再一次被白雪覆盖。
奔涌之后的回声
从室堂站登上日本最高的电气巴士,我们开始了下山之路,穿过立山下的隧道,在大观峰乘坐日本最大的无支柱空中缆车,就像进入了一个移动的观景台,整个山谷的美景一览无遗。不过,最高处将近500米的高度差对于恐高人士就不那么友好了。到达黑部平,需要再次换乘登山缆车,为了保护自然景观和防止雪崩造成危险,这里是日本唯一整条线路都在地下的电缆车。
立山的山下隧道
从缆车下来,黑部湖近在眼前,湖畔,巨大的黑部水坝向人们展开了怀抱。登上水坝顶部的观景平台俯瞰,在群山之中,湖水如同镜子一般平静。忽然,一声低沉的震响由远而近,仿佛地底某个机关被缓缓打开。一瞬间,水闸开启,巨大的水柱从坝体两侧喷涌而出——这就是黑部水坝的观光放水。轰鸣之下,巨大的白雾腾空而起,阳光切入水雾之间,留下一道弯弯的彩虹。那一刻,没有人说话,只剩下惊叹。
黑部湖/黑部水坝
如果说大雪谷是地质与气候共同写下的奇观,那么黑部水坝,就是一部人力刻出来的山史。20世纪50年代,能源不足成了日本发展的桎梏,于是便有了雄心勃勃的黑部水坝计划。大坝所处的地形极其复杂,塌方风险极大,运输线路必须打通黑部峡谷,而那里没有公路、没有铁路,甚至连一条能容纳卡车的山道都没有。于是,工程师决定从长野方向开凿一条名为“关电隧道”的输送通道,全长超过5公里,贯穿整座山体。施工期间,他们遇上了名为“破碎带”的地质断裂区:岩石粉碎、涌水如注,有如在山体中掏出一堆烂泥。工人们必须在极端潮湿、高温和缺氧的环境中作业,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为了修建这座水坝,有171名工人牺牲了。1968年,以修建黑部水坝为主题的电影《黑部的太阳》上映,电影的最后一幕,工人们奋不顾身地阻挡涌入隧道的洪水,而此刻的我站在黑部水坝之上,看着那轰然放出的水流,原来,这里的水是带着温度的。
在2022年除夕,被称为“日本春晚”的红白歌会上,歌手中岛美雪演唱了歌曲《地上之星》,只不过演唱的场地不是在演播大厅,而是在气温零下20摄氏度的黑部水坝现场,在那个修建水坝时运送物资的隧道中,传出的不仅是优美的曲调,更是一段年代的回响。
扫描二维码 ,订阅最新一期世界博览杂志
景盛网-景盛网官网-配资网首页-专业的股票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