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 刚内测时,邀请码被炒到 10 万一个。而现在,他们准备裁掉国内大部分员工搬迁到新加坡去了。
总共 120 人的团队裁撤到 40 人,只保留核心技术和产品人员,赔偿条件是 N+3 或者 2N。
说实话,这个裁员条件还是比较良心的。
这些天看到很多媒体都在讨论 Manus 的撤离,其中不乏跑路、崩塌、倒闭这类词语。
但凡愿意多思考一下的人一定知道,内在逻辑或许没那么简单。
这就跟我们做产品一样,表面看到的永远是功能、交互、视觉,但内在的产品逻辑、业务逻辑、商业逻辑才是支撑。
今天我们不谈 Manus 产品本身,而是想聊聊产品的生存环境问题。
首先,Manus 依旧有不错的用户基础,活跃用户达到千万级。其次,Manus 所在的团队刚完成一笔 7500 万美元的融资,估值 5 亿美元。
另外,这个团队总共也才 120 人。
有产品、有用户、小团队、没那么缺钱,那为什么如此火的 Manus 要裁员并搬迁呢?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原因,就是遇到了不可抗力因素。
这是产品之外的原因,不受产品价值、用户需求、业务发展影响,而是生存环境的制约。
Manus 拿的是硅谷的美元融资,这触发了 美国《对外投资安全计划》审查。
简单说,就是金主所在的大陆对于增强另一块大陆 AI 实力的事情有所限制,并且有法规来作为约束。
在这个环境因素下,投资者会要求 Manus 做出选择,选择去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继续发展。
注意,这不是我们在限制,而是被限制。
现在做 AI 产品已经不再单纯是产品和技术的竞争,也不是商业模式和资本的比拼,而是那股不便言说的暗流争夺。
这一点,和 PC 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很大的不同。
过去,我们聚焦在产品创新、用户体验、商业模式上。如今,在此基础上还要新增一个生存环境。
此外,AI 产品所需的算力资源就是生产资料,如果源头出现限制甚至断流,那产品就无从发展。
就像《三体》里的外星人通过限制人类科技迭代来封锁技术和社会进步一样,这是从根上动刀子。
美国对高端 AI 芯片的管控直接限制了 AI 产品的迭代,这种做法跟产品无关。
再就是商业化。
国内对付费产品的接受度没有海外那么高,这对于成本居高不下的 AI 产品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用爱发电的事毕竟不长久。
生存环境受限、生产资料受限、商业模式受限,Manus 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
如果换位思考的话,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相对被动的选择。
你可能会问,难道去了新加坡就会更好么?
会不会更好我不知道,但以上三个限制会得到一定的改观,至少他们能获得一个不被打压的生存环境,以及一个不受限制的公平竞争,同时也能更有利于针对全球市场。
上一个在这方面饱受困境的产品你们应该都知道,Tiktok。
做产品最大的痛苦,不是产品没有价值,不是用户需求搞错了,也不是商业模式不成立,而是外部环境制约了你的生存。
有句话这么说,你可能什么都没做错,但你生在了一个错误的地方和时刻。
要说做产品的悲哀,或许这才是最大的。
我觉得 Manus 会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尤其是对国内一些 AI 创业团队来说,是有极强借鉴意义的。
以后做 AI 产品,可能从一开始就要考虑清楚自己在哪的问题,面向哪个市场,赚怎样的钱。
因为,这就是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
我看了 Manus 创始人肖弘在社交媒体上的发文,其中有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
「如果最后有不错的结果,证明作为中国出生的创始人,也能在新的环境下做好全球化的产品,那就太好了」。
最后,他也引用了 上大学时自己的偶像发在饭否的那句话,「多少艰苦不可告人」。
这个偶像,就是你们现在用的这款产品的产品经理。
是啊,多少艰苦不可告人,没人能真正理解自己,除了自己。
祝福 Manus!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创业时最怕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并非源自内在,而是外部的不可抗力。
当初我在一家创业公司拼搏了 5 年,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对那种无力感有切身体会。
创业维艰!
PS:杭州线下产品训练营正在报名中,学会我做产品的全套方法,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今年杭州就一场,占座联系我:tangren0517
景盛网-景盛网官网-配资网首页-专业的股票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